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是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是推广以工代赈国家重点工程清单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作为项目标段所在地之一,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全区首创“平陆务工”模式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群众就地就业增收,推动打造灵山县劳务品牌,不仅挖掘了灵山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提升了务工人员技能水平,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做好以工代赈工作的责任担当
灵山县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作为推广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在平陆运河项目(灵山段)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强化思想认识。灵山县多次召开会议专题学习,深入研究以工代赈政策内涵,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对群众就业增收、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积极配合自治区发展改革、人力资源、乡村振兴等部门共同推动平陆运河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全面梳理政策。灵山县全面梳理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推广以工代赈的政策文件,制定出台《灵山县关于在平陆运河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完善平陆运河项目(灵山段)实施以工代赈方式政策体系,构建自治区、市、县、镇、村五级联动推进格局。打造劳务品牌。灵山县主动沟通平陆运河集团,依托平陆运河项目建设带来的大量务工岗位,探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实操流程。
二、积极探索实践,扎实推进“平陆务工”以工代赈方式促进本地群众就近就业
(一)坚持专班推进。组建灵山县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专班,强化县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城建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工作协同,整合各领域财政资金,加大“平陆务工”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投入。主动对接各标段施工单位,在保证施工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前提下建议采用可兼顾地方群众就业的施工工艺。协商建立多部门与平陆运河集团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周反馈、月调度、季督导机制,加强对平陆运河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监管,及时分析研判、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搭建“两库一站”平台。加强施工单位、县直业务主管部门、镇(村)、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四方力量联动共抓,将“平陆务工”扩大到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岗位信息库。工作专班主动对接平陆运河集团,跟踪7个标段施工单位梳理各工种岗位的用工年龄范围、技能要求、薪资待遇、用工人数等信息,形成用工岗位信息库,制作生成岗位需求电子表格,并做到日更新、周推送。如,马道枢纽三标段施工企业提供了焊工、电工等7个用工岗位需求后,信息库新增用工信息库岗位800多个。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发挥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作用,通过“一对一”“一对多”,进村入户收集不同年龄、不同技能群众就业信息,形成劳动力信息库,每月动态更新管理,目前已纳入1650余人,其中脱贫户69户。依托就业服务站精准配对岗位。引入人力资源公司组建县镇两级就业服务站,开发求职线上报名系统,在全县范围推广招聘信息,把用工岗位信息库与劳动力信息库精准匹配,快速反馈到用工单位,最大程度实现人岗速配。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1465人次,帮助当地群众在平陆运河项目就近就业800多人次。
(三)“培带送稳”全流程精准服务。为破解部分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众很难达到岗位技术要求等难题,建立“培训+带工+送工+稳岗”全链条精准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就近就业急难愁盼问题,大幅提升平陆运河项目沿线群众对以工代赈政策知晓率和沿线搬迁群众对工程的满意度。“陪伴式”带工送工。就业服务站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协调,遴选意向务工人员,点对点专车接送到各标段施工单位进行面试和见岗试岗,观看标准化岗位操作视频,熟悉岗位要求和操作流程,累计提供陪伴式带工送工服务920多人次。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原则,通过“培训+就业”“培训+稳岗”等方式开展岗前基础性、适应性等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放相应证书,推动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转变。累计举办中小型机械设备操作等职业技能培训班47期、培训224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89人。关爱激励稳心稳岗。为帮助务工人员消除岗位适应、薪酬发放、家庭照顾等方面思想顾虑,对上岗人员开展精准跟踪回访服务。同时,通过周末班、小时班、微课堂等形式,错时错峰对在岗人员开展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引导在岗人员遵规守矩、爱岗敬业,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四)强化监测评估。建立平陆运河项目(灵山段)实施以工代赈绩效评估制度,对用工环节、劳务报酬等情况开展全过程监测评估。强化周监测、月调度、季度及年终评估,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监测评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及时跟踪监督,项目完成后对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覆盖,确保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到实处。